一、清遠麻雞

在本區主要分布在洲心、龍塘、石角、源潭、附城等地。清遠麻雞的外貌特征(圖3.5)為:母雞外形“三黃、二細、一麻”(即喙黃、腳黃、皮黃,頭細、腳細,羽毛布滿麻點);成年公雞的尾、腿、胸、鞍羽、主翼羽、全尾羽為黑色,其他為金黃色。飼養清遠麻雞105天左右,母雞體重平均為900克,公雞體重平均為1100克。105天以后進行育肥,使麻雞羽毛豐滿,顏色鮮艷,尾油飽滿,黃皮肉。傳統的家欄養雞,由于保溫不足,防疫措施差等問題,雛雞成活率低,往往一窩雛雞10~13只,長到肉雞階段只剩3~5只,甚至更少,使清遠麻雞發展緩慢。70年代末,隨著孵化技術、育雛技術、防疫技術和全成顆粒飼料的推廣,雛雞的育成率不斷提高。同時涌現了大批養雞專業戶,使清遠麻雞發展迅速。
二、清遠烏鬃鵝

本區漁塘、河涌較多,為飼養鵝類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,除烏鬃鵝外,也有少量馬崗鵝、白鵝、獅頭鵝、木鵝等。烏鬃鵝主要分布在洲心、附城、源潭、石角等地。1980年11月,全國首次水禽科研生產協作座談會在清遠縣召開,會議對清遠烏鬃鵝的肉質進行品評,一致認為:“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是人們食用、出口和接待外賓的優良品種”。同年,烏鬃鵝列入全國家禽品種志,為我國優良的地方鵝種。
(一)品種特征
清遠烏鬃鵝全身羽毛呈烏棕色,從頭頂至頸部有一條黑色狀羽毛帶,翼羽、背羽和尾羽黑色,胸羽灰黑色,腹羽灰白色,喙、肉瘤、蹼黑色,虹彩棕色。1977年1月,在惠州召開的“全國家禽優良品種鑒定會”上正式定名為清遠烏鬃鵝。成年母鵝平均體重2.86公斤,公鵝3.42公斤。隨著飼養技術的提高,鵝的體重不斷增加。
(二)飼養方法
傳統的農家飼養,雛鵝用米飯、糠拌青草料飼喂,冬天用谷籮圈養,籮底墊舊棉胎等,上面再蓋上保暖布料保溫,7天后開始放牧。80年代后,育雛鵝以合成飼料和少量草料喂食,用紅外線保溫。育肥期可喂煮熟番薯和開口谷(煮熟稻谷),飼養90天,體重可達3公斤以上。
(三)繁殖能力
烏鬃鵝母鵝140日齡開始產蛋,適齡種公鵝為200日齡以上。母鵝每年7月至翌年4月為產蛋季節,全期4~5窩,產蛋量31~38枚。母鵝利用年限5~6年,公鵝4~5年。